
輝達市值衝破 4 兆美元,成為史上第一家達陣企業,執行長黃仁勳曾直指「台灣是 AI 起點」,進一步催化全台理工人才的供不應求現象,不僅人才需求已經外溢到數學、物理學類周邊系所,更不乏大學教授積極倡議科技立國,提議從小扎根 STEAM 教育。
根據 1111 人力銀行調查指出,超過 4 成的企業預期未來 2~3 年的 AI 人力需求將明顯增加,但是也面臨人才痛點,包括 13.32% 認為「無明確的 AI 人才職能標準,難以制定招聘策略」、13.28% 覺得「難以找到具備實作經驗的 AI 人才」,顯示企業在人力招募階段就面臨辨識與選才困境。
AI 金融研究中心執行長孫大千表示,台灣人工智慧領域的人才極為短缺,所謂的短缺不是說使用人工智慧的工具,而是說如果要建立大模型與演算法,這方面領域的人才相當匱乏,因此建議未來在教育向下扎根的工作裡,現在應該要積極進行布局跟調整。
孫大千指出,從現在開始,下一代教育的過程中,鼓勵學習、使用人工智慧工具,讓人工智慧工具幫助學生解決各式各樣領域的問題,並調整教育科目,應該要朝這樣的方向來進行新的布局,因為台灣需要更多的數學家、電腦工程師,全都有賴於教育向下扎根。
數發部數位產業署副署長黃雅萍表示,目前針對電腦視覺、自然語言等主流應用,制定 AI 人才指引和認定標準,加速 AI 產業發展,而「AI 人才認定指引」將 AI 人才分為三大類,包含 AI 應用型人才、開發 AI 型人才、研究型 AI 人才,預計今年下半年發布,期望協助企業識別職缺所需 AI 人才。
百齡高中校長張盈霏表示,現在可以在既有課程中融入科技素養的元素,例如在專題探究、自主學習、選修課或社團中,引導學生用 AI 工具解決真實問題,這樣既有趣,又能應用在實際生活中,也不會變成另一種「考試壓力」。
張盈霏指出,科技人才的培養不一定要讓每個孩子都變成工程師,而是讓孩子具備「理解科技、善用科技、創造價值」的能力,這些能力在未來各行各業都是基本功,所以相信高中階段絕對有可能成為科技人才培養的起點,只要用對方法,學習就不再只是壓力,而會變成一種驅動力。
1111 人力銀行發言人莊雨潔表示,AI 浪潮席捲而來,上班族自我提升意識高漲,調查指出有 54.4% 的上班族,曾經參加過 AI 或數位技能相關課程,並有 36.3% 表達高度興趣,但尚未有具體行動,顯示 AI 的確正在重塑工作樣貌,已成為職場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
若美科技執行長李厚毓指出,輝達尚未在台灣設立總部前,曾探索人才加入團隊,結果面臨很大的挫折,並感受到一些壓力,因為求職者會進行條件的比較,尤其若美科技的規模小,環境比不上跨國企業,只能透過一些幸福元素去填補吸引人才。
李厚毓表示,目前對企業而言,未來要找的是會使用 AI 的人才,透過經驗值不斷優化,即使是非本科系生,建議朝向如何操作、如何應用去發揮,好好使用 AI 工具去積累能力,往應用領域去做專項發揮,例如熱分析、影像製作等,相信都有機會被企業選用。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
文章看完覺得有幫助,何不給我們一個鼓勵
請我們喝杯咖啡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每杯咖啡 65 元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元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 取消 確認從這裡可透過《Google 新聞》追蹤 Tech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