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婚不生已成世界主要國家趨勢,但人口減少將付出經濟代價。OECD 報告預測,除非女性與老年人口大幅就業,否則勞動人口減少將削弱國家收入,情況不改善的話,經合組織國家人均收入將大減四成。
台灣出生率繼 4 月 5 月接連創下新低紀錄後,6 月出生數 8,968人,終止連 3 個月跌勢,今年上半年新生兒較去年同期減少 8,499 人,總人口數已經連 18 個月負成長。
OECD 報告指出,世界主要國家都走向老化社會的道路,到 2060 年,四分之一的 OECD 國家勞動年齡人口將下降 30% 以,老年撫養比急劇上升,從 1980 年的 19% 上升到 2023 年的 31%,預計到 2060 年將進一步上升到 52%。報告分析,生育率下降導致退休一代被「越來越小的群體」取代,隨著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預計生產力將下降,並可能導致勞動力短缺。
研究人員指出,人口成長放緩有利應對氣候變遷,但不利經濟,如果不採取果斷的政策行動,OECD 地區人均 GDP 成長率將放緩約 40%,將從 2006~2019 年年均 1% 降至 2024~2060 年的平均年均 0.6%。除愛爾蘭和美國外,所有 OECD 國家人均經濟成長率都將下降。
報告提到現在主要國家提高生育率的政策,預計在短期內對抑制人口老化作用不大,減緩人口減少的衝擊,需包括提升生產力,包括使用 AI 和其他數位技術。但是勞動力中採用 AI 已來不及解決勞動生產力下降的問題,因為許多國家如中國已經跨過人口轉折點,勞動年齡人口開始下降。
必須要有其他方式應對,主要是更多利用尚未開發的勞動力資源,包括婦女、健康的老年人和移民。提高婦女就業,可提高人均 GDP 年增長率約 0.2%,相當於基準情景下預測降幅的一半,延緩勞工退出勞動市場的時間,包括允許人們在勞動市場期間領取退休金,也是一種方式。
AI 將讓未來不再缺工
或許世界有權力的人並不害怕勞動力短缺,認為這種不足對經濟的影響只是暫時。比爾蓋茲就曾說,AI 已經可以從事各行各業的工作,不只可取代醫生、教師工作,即使是需要體力勞動的藍領勞工,在人形機器人更進步的時候,勞工短缺問題就不存在,他認為將來人類ㄧ週工時可能會從現在的 40 小時剩下 12 小時。至於為什麼有科技之後他自己仍然一直在工作,他說,他只是樂在工作,覺得工作很有趣而已。
但專家擔憂的是不同的世界,掌控權力的人可能可以兩手一攤,思考如何度過時間的哲學問題,更多的是被 AI 取代的低技術勞工,即使想工作也沒有工作可做,科技帶來的經濟與時間好處將只流向少數人,形成一個更分化的世界。
(首圖來源:Pixabay)
文章看完覺得有幫助,何不給我們一個鼓勵
請我們喝杯咖啡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每杯咖啡 65 元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元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 取消 確認從這裡可透過《Google 新聞》追蹤 Tech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