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7日表示,換人工頸椎盤、換心臟瓣膜等大手術,民眾常選擇自費購買較貴新式醫材,為減少民眾負擔,健保署推動改革訂出醫材售價「天花板」,並依臨床實證等級,訂定健保補助比例,最高四成,首波有三款醫材適用,每年近萬人受惠。

據健保署統計,過去六年民眾選擇全額自費醫材費用多了3倍,但醫材品質好壞,民眾無從分辨,健保署因此修改「全民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改依「臨床實證」等級,訂出合理給付比例,健保最高給付40%,民眾最低自付60%,並降低同功能類別醫材,在不同醫院之間的收費差異。

健保署舉例,治療退化性椎間盤等疾病的「人工頸椎椎間盤」目前多數院所收費約25.5萬元,最高達30萬元。經健保署核定費用約23.3萬元,並由健保給付其中兩成,民眾自付八成,自付最高約18.7萬元,估計每年約2,500人次受惠。

而治療退化性椎間盤等疾病「特殊功能及材質脊椎間體護架」,總共3大類40品項納入差額負擔,核定費用約5.1萬~17.6萬元,健保補助兩成,民眾自付八成,而自付金額依不同功能類別約4萬~14.1萬元,估每年約6,200人次受惠。

第三用來治療嚴重心臟主動脈狹窄的「經導管置換瓣膜套組」,核定費用約109.7萬元,健保給付其核定費用三成,民眾自付七成,自付上限約77萬元。

健保署說,第一波包含「人工頸椎椎間盤、特殊功能及材質脊椎間體護架、經導管置換瓣膜套組」等3類醫材、共61品項,均於3月「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通過,健保署已報請健保會討論,待衛福部公告後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