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豐餘旗下豐川綠能科技今日宣布龜山水資源回收中心沼氣發電系統正式啟用,董事長葉惠青表示,綠能中心擁有三項第一,包括第一個 ROT 水資源回收轉型綠能中心、第一座污水處理廠轉發電且規模最大、第一型再生能源發電業核准,為台電再生能源基礎負載的首例。
葉惠青表示,龜山水資源回收中心興建自 1990 年,為桃園第一座水資源回收中心,至今已營運超過 30 年,每日處理桃園地區約 2 萬戶,總計 2.3 萬噸污水,2022 年由桃園市政府委託豐川綠能科技營運,為台灣第一個以官方民間促參 ROT 模式進行的水資源回收中心轉型綠能中心案。
葉惠青指出,龜山水資源回收中心轉型沼氣發電,成為全台第一座污水處理廠轉發電且規模最大,增設兩座各 400kW 的沼氣發電機,裝置容量共計 800kW,每年發電量約 640 萬度、廠內污泥去化減量 40%、減碳量超過 7,000 噸 CO2e,所發電量併入台電電網供民眾使用。
葉惠青說明,龜山水資源回收中心獲得第一型再生能源發電業核准,為台電再生能源基礎負載的首例,有別於太陽光電和風電,發電容量因素高,全年 24 小時穩定供電,因為未來能在綠電市場交易,提供規劃 RE100 的企業廠商,以較有效益的方式,達到淨零的目標。
獨家厭氧菌 4 小時去化污泥
豐川綠能科技總經理蕭振宗表示,過去沼氣發電因為成本高、耗時長而難以普及,如今永豐餘獨家培養厭氧菌技術,把微生物需要的分子鏈斷得很小,也就是把大分子轉為小分子,讓厭氧菌原本需要耗時 20 天消化的污泥,如今只要 4 小時就能轉化完成。
蕭振宗指出,龜山水資源回收中心過去是用好氧的技術去化,年處理的污泥約 1,800 噸,年排碳 10,715 噸,導入沼氣厭氧技術後,污泥降減到每年 1,000 噸,年排碳量減至 6,630 噸,以每年 640 萬度沼氣綠電發電量計算,相當於年減 3,034 噸碳排,整體年減碳排超過 7,000 噸。
蕭振宗說明,永豐餘的厭氧菌培養技術,帶來穩定充足的沼氣量,舉例來說,龜山水資源回收中心的沼氣發電能產生甲烷(CH₄)約 86.8%,相較台灣其他沼氣發電產生的甲烷平均是 65%,提供發電效率每立方公尺發電達 3.2 度,同時具備「創能、減廢、減碳」三重效益。
永豐餘三大生質能發展
蕭振宗強調,龜山水資源回收中心的最後一哩路就是關鍵廢棄物,儘管已減量 40%,但仍有 60% 的廢棄物,因此團隊正在研發「餘電共生」技術,把最後的廢棄物加熱,藉以產生電能,得以讓廢棄物做到完全到自主化管理,而經處理再淨化的廢水,達國家放流水標準,還能回供工業區使用。
葉惠青分析,厭氧菌能在降減的過程中達到節能 15%,縮減關鍵成本,推廣沼氣發電普及,目前基隆、新竹、南投、高雄等地方政府都有洽談,即將產生第二案,由於台灣生質能電力在再生能源中的占比不到 1%,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有望成為太陽光電與風力之外的第三種再生能源選擇。
葉惠青強調,永豐餘目前在生質能的三態都有成果,包括液態的木質素、固態的煤炭、氣態的沼氣,過去無法普及受限於法令與技術,如今不僅有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提供誘因,還有技術到位,整體效率提升、成本降低,看好生質能商業化發展。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
文章看完覺得有幫助,何不給我們一個鼓勵
請我們喝杯咖啡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每杯咖啡 65 元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元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 取消 確認從這裡可透過《Google 新聞》追蹤 Tech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