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協作型機器人品牌優傲科技(Universal Robots,UR)今日舉辦 Collaborate Taiwan 2025,這是該公司首度在台灣舉辦這場協作機器人盛會。
為何今年特別在台灣舉辦這場活動?Teradyne Robotics 亞太區銷售副總裁陳培東解釋,因為該公司認為台灣是非常關鍵的重要市場;據 IFR(國際機器人聯盟)的資料,在工廠每萬名員工的機器人密度指標中,台灣排名全球第七,僅次於美國,在亞太地區則排第五,可見台灣市場的潛力非常巨大。
陳培東指出,AI 與自動化將是製造業未來發展關鍵,Teradyne 過去旗下分為 Universal Robots 與 Mobile Industrial Robots,但自今年 1 月 30 日起正式整併兩者在銷售、服務與行銷上的組織,成為 Teradyne Robotics(泰瑞達機器人)。
▲ 由左至右分別是 Universal Robots Cobot 產品管理總監 Eric Andersen、Teradyne Robotics 亞太區銷售副總裁陳培東、Teradyne Robotics 台灣業務總監鍾秉光。
陳培東強調,UR 自 2005 年成立以來,已於全球累計出貨逾 10 萬台協作機器人,並推進至第六代產品,具備高靈活性、高安全性與智慧化特性,深受電子、半導體、金屬加工與物流等產業採用。尤其在全球製造轉向高混低量(High Mix Low Volume)與多地布局的大趨勢下,UR 強調其產品「輕量、安全、易部署」的特性,正是應對快速產線重構的關鍵優勢。
除硬體產品外,更強化 AI 軟體與平台整合,現場展示的 AI Accelerator 方案即整合 NVIDIA Jetson Orin 平台與 UR 的 PolyScope X 軟體,提升協作機器人對環境、任務的即時判斷與彈性調度能力。
在會中談及市場競爭時,Teradyne Robotics 台灣業務總監鍾秉光也坦言,現在來自中國的價格競爭,以及台灣本土品牌如達明機器人的崛起,確實加劇市場壓力。然而 UR 認為其長期技術累積與全球服務網絡才是最大護城河,包括全球逾 300 家 UR+ 生態系夥伴、UR Care 維運服務計畫,以及針對 AI 和視覺應用所推出的新 API 介面,皆展現 UR 提供完整解決方案的能力。
針對市場需求,Universal Robots Cobot 產品管理總監 Eric Andersen 指出,隨著地緣政治與貿易政策變化,製造業客戶對於可快速部署、可異地複製的設備需求大幅增加,尤其像美國製造與去中化趨勢帶來更多產線遷移,協作型機器人因此具備「彈性自動化」的獨特價值。
在全球經濟壓力與資本支出保守的環境下,陳培東表示,雖短期內會面對波動,但對中長期仍具信心。未來將持續投資於 AI 融合、輕量型手臂、行動協作平台(AMR)等領域,並深化與本地系統整合商的合作關係。
雖然優傲科技的主力產品為機械手臂,不過外界仍好奇該公司對於近期熱門的「人形機器人」相關看法。對此,鍾秉光表示,雖不排除關注趨勢,但現階段仍專注於工業級自動化與可實現的應用場景,並強調 UR 的核心理念是「人機協作」而非「取代人類」。
(圖片來源:科技新報)
文章看完覺得有幫助,何不給我們一個鼓勵
請我們喝杯咖啡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元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 取消 確認從這裡可透過《Google 新聞》追蹤 Tech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