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_18016535468054
Photo Credit: AP/ 達志影像

WeWork 創辦人與 Softbank 達成協議,將獲得持股收購金額並離開董事會

但未來依然可在 Softbank 同意下回到 WeWork 董事會,或是指定人選加入。

本文來自合作媒體 Mashdigi,INSIDE 授權轉載。

去年針對未依約收購股權,進而向 Softbank 指控背信的 WeWork 共同創辦人暨前任執行長 Adam Neumann,稍早傳出已經與 Softbank 達成和解。

而在雙方達成和解之後,除了確認 Adam Neumann 將放棄一年時間的 WeWork 董事會成員身分,並且將由 Softbank 以約 4.8 億美元價格收購其持有約 25% 比例 WeWork 股權,此外也將支付 5000 萬美元作為此次訴訟費用。而先前因應投資答應遵守競業條款情況,Softbank 將額外向 WeWork 支付 5000 萬美元,並且針對 Adam Neumann 的 4.3 億美元貸款提供 5 年延展時間。

同時,Adam Neumann 未來若希望再次回歸 WeWork 董事會,或是指定他人替代原本董事會身分,都必須事先取得 Softbank 同意。

WeWork 於 2010 年創立於美國紐約,主要營運模式是透過租賃或收購合適辦公大樓,並且將內部重新裝修、打造成貼近新創辦公室使用需求環境,再以座位共享租賃,或是以全部形式租賃使用,後續也提供協助企業打造合適辦公空間等營運模式。

而在 2019 年 10 月 24 日與 Softbank 達成協議,將由 Softbank 向 WeWork 增加投資 50.5 億美元資金,其中包含 11 億美元優先擔保票據、22 億美元無擔保票據,以及 17.5 億美元信用證融資,並且將以每股 19.19 美元價格向 WeWork 員工與早期投資者發起總價最多 30 億美元的收購要約,另外也將在 2020 年 4 月之前兌現 15 億美元投資計畫,藉此取得 WeWork 約 80% 股權。

不過,隨著 2020 年 3 月底宣布將全年預計虧損額度從 7500 億日圓 (約 70 億美元)提整為 9000 億日圓 (約 84 億美元),其中高達 7000 億日圓 (約 66 億美元)虧損源自投資 WeWork,加上先前投資 Uber 也產生虧損,導致 Softbank 開始檢討對外投資策略,並且讓投資腳步放緩,因此中止向 WeWork 額外提供投資。

隨著 WeWork 董事會向 Softbank 提訴,Adam Neumann 後續也以背信為由向 Softbank 提出訴訟。

過去 WeWork 曾計畫掛牌上市,但最後因為未能順利取得 Softbank 投資,最終取消原定在美國上市計畫,甚至讓原本高達 470 億美元市值大幅下滑。

不過,在經歷去年 2 月迎接新任執行長 Sandeep Mathrani,並且再次籌集資金維持運作之後,WeWork 預期可在今年第四季內恢復盈利,並且計畫重新規劃掛牌上市事宜。

就相關傳聞指出,WeWork 計畫透過與隸屬 Bow Capital Management 旗下空殼公司洽談合併事宜,估計將可讓 WeWork 市值增加至 100 億美元,但仍比 2019 年初的 470 億美元市值有不少差距。

同時,因為 WeWork 從創立到後續發展的改變,更有消息指稱蘋果與 Hulu 有意以 WeWork 先後發展拍攝電視劇與紀錄片內容,藉此紀錄這間獨角獸歷經風險投資與後續泡沫化情況。

責任編輯:Chris

最新發展:

找尋科技與人性間的交會點!看 Ubiquiti 如何用一台 Switch 翻轉 IT 產業思維

IT產品的創新如何實踐?全球網路通訊龍頭 Ubiquiti Inc. 結合美學與軟硬體技術的整合,帶我們看到更多可能性。

企業 IT 產品能有什麼創新樣貌?在企業 IT 市場,大部分的網路通訊產品在設計上都相當功能導向,也通常給人一種冷冰冰、硬邦邦的形象。全球網路通訊龍頭 Ubiquiti Inc.(UI),卻結合特有的 UI 設計美學以及軟硬整合技術,重塑 IT 產品可能性。

以業界常使用到的網路交換機(Switch)為例,UI 即導入創新的「Etherlighting」色彩標記功能,以及搭載 AR(Augmented Reality)功能的 1.3 吋螢幕, 提升 IT 人員在裝置管理上的易用性,讓繁雜資訊變得一目瞭然。UI Product Manager Ryan 表示,「我們投入研發 Switch 產品時,為 UniFi Switching 所設定的初衷是希望把網路管理簡單化,讓 IT 人員可以快速上手,甚至不必是專業背景的人也可以使用。我們也持續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想:還有哪些管理上的痛點是我們可以解決的?」

解決 IT 管理痛點

Switch 是維繫企業機房是否能順暢營運的重要關鍵,對於 IT 人員來說,在傳統管理上卻有著不少挑戰。例如, IT 人員在管理辦公室裝置時,多是在機房的架線上透過標籤(label)來標示不同區域的裝置,但當機台一多,往往顯得凌亂複雜。此外,一台 Switch 動輒 24 或 48 個 port,甚至一個機架還會有多台 Switch 同時運作。若要管理線路,需要打開電腦一一對照,一個一個算到對應的 port 位置、以及分別接到什麼裝置上,步驟相當瑣碎。另一方面, IT 人員要掌握開機後的設定與監控機器即時狀況,通常需要透過額外的設備或是線路來連接後台,才能知道設備的狀況,在資訊的掌握上並不直覺。

為了解決這些存在市場已久的 IT 管理痛點,UI 因此確立了 UniFi Switching 在使用者體驗上的三個核心目標:第一,提升裝置的易用性,如增加更直覺的視覺監控;第二,簡化繁雜的纜線管理工作;第三,讓使用者能更清楚的分辨與掌握每個 port 跟連接狀況。

化繁為簡!用光學技術帶來 UX 提升

針對更直覺的視覺監控,UI 在 Pro Max Switching 系列中導入稱作「Etherlighting」的 RGB 光學設計,化繁為簡,讓使用者直接地透過「顏色」來掌握機台資訊。

UI Product Solution Lead Gavin 指出,Etherlighting 功能讓 IT 人員可以自定義不同的色彩標記,來辨認特定情境下的裝置資訊,在設定上也相當簡單,只要進入 UniFi 後台點選現有的 Switch 裝置,就能透過 Etherlighting 來設定想要的 LED 顏色及亮度。例如,在系統預設的「Speed」項目中,IT 人員可以透過 port 所閃爍的自定義顏色,辨別 1 GbE、2.5 GbE 等不同速率,「這可以想像是標籤紙的概念,我們希望視覺化來協助 IT 人員分辨問題。」

透過自定義顏色,可以協助 IT 人員辨別不同的傳輸速率。

此外,Etherlighting 也可以作為不同網路區域或是優先順序的視覺指示。通常 IT 人員在管理一個辦公室時,會依照不同屬性,區分成不同的區域網路,如電話系統專用、監視器系統專用、一般訪客網路等,或者是依照公司部門做區網配置,而透過「Network」項目,可以先在後台將 Native VLAN 分群並加以定義顏色,點選後在 UniFi Pro Max Switching 上就會亮起相對應的色彩。IT 人員不用再回頭查詢群組有哪些裝置,就能進一步了解區網的網路狀態如屬性、速率、耗電量等資訊。除了讓視覺監控更加直覺外,也讓 IT 人員可以擺脫傳統 label 的標記方式,更好的進行纜線管理。

點進 UniFi 管理後台將裝置分群並定義顏色,點選即可一目了然。

快速掌握機器資訊,提升易用性

無論是在後台介面管理,或是在機房的遠端管理工作中,清楚的分辨與掌握每個 port 跟連接狀況,對 IT 人員來說至關重要。Etherlighting 中的「Port Location」功能,可以在後台點選特定終端裝置時,裝置所對應到的 port 會亮起,並迅速查找其所在位置。

以這個功能來說,在機房的遠端管理工作中相當實用,可以協助機房現場人員在問題發生時快速排除問題裝置。例如,今天如果需要拔掉某個特定 AP,或是查找某個 port 是否異常或是掉線,透過 port 的亮光,就可以很快地知道它是接在哪個 port 上,現場人員可以直接拔掉,不僅避免拔錯的風險,也省下很多前後對照的時間。

另一方面,UI 還希望透過 UniFi Switching 系列另一個標誌性功能——搭載 AR 功能的 1.3 吋螢幕,來讓機房現場人員能更直接快速地掌握機器資訊,例如目前裝置運行多久、消耗了多少瓦數,以及實際的連線速率與封包流量等資訊。

UI Product Designer Dale 說明,IT 人員可以點選機台上的 1.3 吋螢幕,去了解設備目前的狀況,包括 IP、運作狀況等資訊;也可以選擇拿起手機掃描螢幕上的 QRcode,就會透過 AR 效果呈現各個 port 正在連接的設備。就像每個人的手機能做到導航、打電話、瀏覽照片等多樣功能,UI 把設計手機的想法,導入如 Switch 這樣的 IT 專業設備,讓 IT 人員可以利用螢幕,直接的與設備互動與溝通,在使用上更加便利直覺。

只要透過手機掃描 1.3 吋螢幕,就能透過 AR 掌握每個 port 所連接的裝置。

以使用者為核心的研發精神

綜觀以上 UniFi Switching 系列所導入的 RGB 光學技術、1.3 吋螢幕設計、AR 技術等,這些特有功能不僅是技術的展現,更是 UI 從解決使用者痛點的角度出發,希望能讓 IT 人員減少繁瑣的管理步驟、查找資訊的痛苦,進而能投注時間跟資源在更有價值的工作上。「可以說,我們的 Switch 是做給人用的,不是做給機器用的。」Ryan 認為,UI 所有產品的設計概念都是從「使用者的需求」出發。而要在維持系統效能與穩定性的重要基礎上,實踐這些創新功能,背後是來自 UI 軟硬體各個部門的努力,包括工業設計、機構、韌體、軟體、光學等領域,團隊需不斷溝通並定義使用行為,找到什麼樣的功能對使用者來說是真正能帶來價值的。秉持這樣「Be the Customer」的企業文化,UI 未來也會持續找尋科技與人性之間的交會,為使用者打造兼具穩定與易用性,以及創新體驗的 IT 產品。


了解更多 UniFi Switching 產品創新功能
了解更多 Ubiquiti 企業文化與產品研發思維:
Life at UI Taiwan Facebook | Life at UI Taiwan Youtube | Life at UI Taiwan Me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