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對近期全球人工智慧熱潮持續延燒的關鍵時刻,快閃記憶體控制晶片大廠群聯電子執行長潘健成表示,在 AI 普及化挑戰與機會方面,公司在 AI PC 平台推動上的最新戰略是降低成本、擴大應用、培養人才,才能讓 AI 真正走入日常,並使台灣在新一波產業鏈中站穩腳步。
潘健成 在4日舉行的「2025 AMD AI SOLUTIONS DAY」發專題演講時表示,當前許多企業對AI仍存有誤解。首先,不少企業主誤以為AI能直接取代人類決策,然而實際上AI只能輔助,必須透過人類引導與訓練,才能發揮最大價值。潘健成比喻,導入AI就像聘請一名剛畢業的博士,必須先熟悉企業文化與流程,才能真正貢獻所長。
其次,則在於企業對AI的應用層級認知錯誤。許多人期待AI解決高階決策問題。但事實上,AI最能立即發揮效益的是在辦公室日常中占據大量時間的重複性、低階文書工作。透過AI處理這些任務,可以釋放出更多人力,投入高價值活動。
最後,關鍵議題則是成本。群聯直言,AI確實昂貴,主要瓶頸在於記憶體不足,而非單純的運算力。當前大型語言模型的運行,往往受限於GPU與DRAM的容量,造成整體投資成本高昂。特別是在記憶體市場供需吃緊的情況下,如何降低門檻成為AI普及的決勝因素。
而談及AI普及化挑戰,潘健成認為重點在AI PC發展。潘健成回顧兩年前產業對此寄予厚望,但迄今並未迎來爆發性成長。主要原因在於硬體成本過高與應用場景不足。AI PC需額外配置GPU、NPU與更大容量的記憶體,導致價格難以下探,沒有足夠的市場規模,應用生態系便無法成形的困境。然而,要推動AI PC的普及,關鍵在於硬體平台的平價化。正如智慧型手機能在2007年因iPhone的問世而引爆應用生態系,AI PC亦需一個平價、可快速導入的方案,才能驅動市場。
針對高成本的問題,潘健成指群聯提出 Flash Management(快閃記憶體管理)方案,透過特殊SSD設計,將部分儲存空間轉化為AI運算所需的快取記憶體。這項技術不需大幅更動硬體架構,僅需更換儲存裝置,即可提升AI推論效能,並大幅降低對高價DRAM的依賴。而且,藉由該方案的普及,每年全球出貨超過三億台的PC,都能直接轉型為AI PC,帶來如同智慧型手機時代的生態系繁榮效應。這不僅能刺激新應用的誕生,也將推動台灣ODM、OEM及零組件供應商的成長。
另外,潘建成還強調,AI開發人才的不足也已成為產業瓶頸。原因是高價GPU資源多集中於研究單位與大型企業,學生普遍缺乏實際操作經驗。為解決此問題,群聯推動AI Training PC計畫,提供相對低成本的工作站平台,讓大學生能在校園中動手實作,進而催生更多開發者。就目前來說,已有18所台灣大學引進該平台,群聯期望藉此形成人才培育與產業應用的正向循環,讓AI創新從校園延伸至市場。
最後,潘健成也提醒,企業在AI部署上若完全依賴雲端,將淪為單純的「租用者」,長期支付龐大費用卻難以掌握核心技術。因此,未來最佳模式是雲端與地端的混合運用(Hybrid AI)。雲端可提供即時算力,地端則能處理具隱私或成本敏感的應用。隨著AI PC普及,更多企業將從單純用戶,轉型為服務提供者,創造新的商業模式。
另外,因為台灣在全球資訊與通信產業鏈中扮演關鍵角色,未來在AI浪潮下,台灣不僅能在硬體製造上保持領先,更有機會在軟體與應用生態 上建立優勢。從人才培養、硬體成本降低到應用創新,台灣具備完整供應鏈,若能把握AI PC普及契機,將可在全球新一波AI產業革命中占據主導地位。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攝)
文章看完覺得有幫助,何不給我們一個鼓勵
請我們喝杯咖啡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元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 取消 確認從這裡可透過《Google 新聞》追蹤 Tech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