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線利用率僅五成,八座歐洲車工廠面臨關廠危機

新聞媒體 2025-10-14
產線利用率僅五成,八座歐洲車工廠面臨關廠危機

中國車廠步步進逼下,歐洲汽車市場和工廠面臨極大考驗,長期產能利用率低迷,今年可能有八座歐洲汽車工廠要準備關閉,才能避免大幅虧損。

比亞迪為首的中國車強勢衝擊歐洲車市,再加上國際政局動盪,消費者購車意願低迷,顧問公司 AlixPartner 調查報告指出,可能有八座歐洲汽車工廠被迫關閉,又以 Stellantis 情況最糟。

「目前歐洲各地的汽車工廠產能利用率平均僅 55%,Stellantis 甚至只有 45%,一般來說只要低於七成就會拖累公司獲利表現。」AlixPartner 總經理 Fabian Piontek 指出,2025 年中國車在歐洲將取得 5% 市占,未來幾年中國車將會吃掉 100 萬至 200 萬輛市場,重創歐洲車銷量。

▲ 歐洲新車銷售量雖然看似穩定,但至今都還沒回復到疫情前的水準。(Source:ACEA

根據歐洲汽車協會統計,2024 年歐洲車市僅微幅成長 0.9%,總數約為 1,300 萬輛,而比亞迪、上汽(MG)這兩家中國品牌,可能會五年內拿到 10% 市占。假設整體銷售量變化不大,就代表歐洲車每年將損失 130 萬輛車。

AlixPartner 的估算比歐洲汽車協會更悲觀,「一般而言汽車工廠的產能抓在 25 萬輛左右,假設中國車在 2030 年時將吃掉 200 萬輛銷量,就代表有八座歐洲車工廠會被迫關廠。」這個跡象在今年已經逐漸顯露出來,福斯祖維考(Zwickau)這個月已經宣布停工一週,Stellantis 則宣布暫停 Fiat Panda 和 AlfaRomeo Tonale 的產線,並未說明何時復工。

產線低效運轉會帶來虧損,但關廠同樣會有額外成本。福斯 2024 年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才跟政府、工會取得共識,寫下福斯歷史上首次在德國關廠裁員案例,他們將逐步關閉幾座需求低落的工廠,並裁員 3.5 萬人。節省成本的同時,還得要支付可觀的資遣費用,以一座員工上萬的工廠來說,可能要支付 15 億歐元(約新台幣 534 億元),且時程動輒兩三年之久。

也就是說,關廠並不是無痛省錢的方案,而是長痛不如短痛的抉擇。更讓歐洲車廠頭痛的是,這還只是歐洲市場的情況,在中國和美國市場,他們同樣面臨銷售困境,部分車廠開始轉向布局南美、印度和東南亞,然而中國車廠同樣在進攻這些市場,歐洲車幾乎討不到甜頭。

最終還是要回到產品本身的競爭力,另外就是要祈禱時間真的能證明歐洲車的品質了,否則連品牌光環都會一點一點被侵蝕殆盡。

(首圖來源:Stellantis

文章看完覺得有幫助,何不給我們一個鼓勵

請我們喝杯咖啡 icon-coffee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 取消 確認

從這裡可透過《Google 新聞》追蹤 TechNews

Google News

關注我們

NOTICE US

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