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體控制ic廠商慧榮總經理狗嘉章表示,根本性來自於人工智慧(AI)推論(AI Inference)需求的爆發性增長,進一步造成近期的記憶體大缺貨情況。與過去的短缺不同,此輪短缺並非單一因素或減產所致,而是涉及高頻寬記憶體(HBM)、NAND Flash 及硬碟(HDD)三大核心儲存與記憶體元件同時緊缺,形成強大的「拉扯性」需求。預計 2026 年情況會持續,2027 年目前還無法預測,其轉折的關鍵點在於其中的重複下單情況何時開始發酵。
苟嘉章在慧榮家庭日中與媒體的會面時指出,AI領域的資本支出(CAPEX)正在發生關鍵轉變。雖然 AI 訓練(Training)仍在成長,但預計到了 2026 年,AI 推論的資本支出將大幅超越訓練。AI 推論對儲存的需求極為龐大,涵蓋對 HDD、高容量 SSD 及 HBM 的強勁要求。推論過程需要精確且足夠的「受影響資料」,這使得資料需求從雲端超大規模運營商延伸至企業地端,促使企業為保護機密數據而增加本地儲存容量。目前,市場缺口已非原先預期的七至八成,而是需求量與產出量的差距已達到雙倍之巨。
苟嘉章表示,HBM 的需求量達到極高水準。除輝達外,包括 AMD、Broadcom、Microsoft、Google、Meta、Amazon 等大廠的自有 GPU 和加速器需求也同步上揚,連中國市場對 HBM 的需求也在增加。在此情況下,DRAM 大廠正將資本支出轉向 DDR5 和 HBM 生產,導致整體產能緊張。HBM 的生產存在嚴重的結構性限制,其中要達到與 DDR5 相同的密度,HBM 需要三倍的晶圓產出。同時,DDR5 本身也面臨價格上漲與缺貨。
此外,增加先進 DDR 技術(如DDR5)的產能耗資巨大且耗時。例如,若要將 DDR 使用 1b 或 1c 技術的產能每月增加一萬片晶圓,所需的先進技術資本支出約為 100 億美元。由於先進設備交期長、製程複雜,產能無法迅速增加。
至於在高容量固態硬碟(SSD)的需求方面,主要來自於 AI 發展帶動的寫入資料(W-data)需求,並開始朝向 SSD 轉移。未來,市場需要的 SSD 必須依賴 QLC 技術。然而,儘管 SSD 需求旺盛,目前全球 NAND Flash 的整年產能仍不足以取代現有 W-data 的 HDD 容量。因此,SSD 在未來十年內都無法完全取代 HDD。
此外,消費性 NAND 需求也因手機規格升級而大增。預測指出,隨著蘋果iPhone 17 Pro Max 移除 128GB 容量選項,估計 2026 年手機上的位元(bit)成長率可能增加約 35%。面對這股強勁需求,NAND 大廠(如美光)採取每週或每兩週報價一次的策略,且價格持續上揚。但由於市場擔憂需求強度太快可能導致「重複下單」,NAND 廠在擴增產能方面仍極為謹慎。
苟嘉章強調,目前全球 95% 的資料儲存仍仰賴 HDD。HDD 產業在經歷兩年前疫情後的庫存傷害後,經營模式已轉為 「依訂單生產」,並要求客戶簽訂多年度合約及承諾性採購訂單(PO)。目前高容量 HDD 的交期已達一年或更長。HDD 製造商對產能擴張保持克制,僅計劃將資本支出每年增加約 5%,更多依賴技術提升來增加磁碟密度,而非增加單位產量。
導致缺貨恐慌的另一個因素是中國市場。中國以往對高容量企業級 HDD 需求不高,但近期突然出現對 64TB 乃至 128TB 的需求,原因可能在於其未能獲得足夠的 HDD 分配。這形成惡性循環。整體來說,HDD 供應鏈高度集中,主要關鍵元件供應商僅兩到三家,他們因過去的教訓也未進行擴產,導致 Nearline HDD 的供應結構性受限。目前 HDD 製造商營收成長主要歸功於漲價,而非單位銷量的大幅增加。
苟嘉章進一步指出,在當前 「恐慌性短缺」下,議價焦點已從 「價格」 轉向 「供應能力」。DRAM 及 NAND 大廠面臨艱鉅挑戰,必須在利潤豐厚的資料中心需求、以及手機、汽車等其他產業鏈之間,平衡資源分配,否則可能導致整個產業鏈的崩潰。因此,這場短缺是結構性、基礎性的限制與空前強勁需求交疊的結果,考驗著各大廠的智慧與企業責任,以應對這場快速而強勁的市場變局。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攝)
文章看完覺得有幫助,何不給我們一個鼓勵
請我們喝杯咖啡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元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 取消 確認從這裡可透過《Google 新聞》追蹤 Tech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