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林郁珊還在美國加州帕羅奧圖 Café Venetia 咖啡廳,與無數博士生一樣,與難纏的博士論文搏鬥。突然鄰座教授開口問她研究內容。林郁珊聊起結合 AI 與時尚趨勢偵測的題目,這位教授聽罷遞出名片,說如果有需要可隨時找他幫忙。
「我之後Google了一下,才知道這位教授竟然是Google第一位投資人」,Mirror Mirror AI創辦人林郁珊直呼,直到現在都還不敢相信,她遇到了大衛‧薛瑞頓(David Cheriton)。
這個瞬間讓林郁珊感受到環境的巨大力量。
身處全世界新創最密集的矽谷,林郁珊在Mountain View的咖啡廳裡經常耳聞隔壁桌在談投資簡報,一直不以為意,直到這個偶遇才意識到:「我好像沒有好好利用自己的環境,有點可惜。」
時隔七年,林郁珊成立的AI時尚新創Mirror Mirror AI,獲a16z Speedrun計畫100萬美元投資。
Mirror Mirror AI has been accepted into the @a16z @speedrun with $1M in funding to accelerate our next chapter! ✨
Fashion tech is evolving faster than ever since I first entered it back in 2012. With the rapid acceleration of AI and new players emerging every day, we’ve had to… pic.twitter.com/hrxgX6qnBT
— Yusan Lin (@yusan_lin) October 13, 2025
身為賓州大學電腦科學博士生,以AI為底創業似乎合情合理,但為什麼結合時尚產業?這和林郁珊的另一個夢想有關:模特兒。
林郁珊對時尚雜誌跟寫程式很感興趣,大學時期因緣際會參加大學走秀,「一走就打開了新世界」,林郁珊笑稱,當時甚至還通過凱渥海選,「我爸媽是在報紙看到我才知道我去當模特兒,他們希望我放棄……我最後打電話棄權,但偶爾還是有去走秀,每天就是搭台北跟中壢火車來回。」
不過也正是這份機緣的意外,林郁珊開始思考大學畢業後的人生規劃:該續往模特兒發展、續研讀電腦科學並當個教授,還是跟同學一樣進入園區當工程師?
林郁珊最後的選擇,有些出乎意料的,是大學教授。「22歲還是很迷惘的年紀嘛,當時我不想進園區當工程師,如果模特兒不可行,那我想繼續念書。」
申請上賓州全額獎學金後,林郁珊成為賓州大學工讀工程博士,這條路也將她帶入科技業的頂尖殿堂:從負責時尚推薦系統的VISA研究員到負責尺寸推薦與虛擬試穿的Amazon Fashion的AI科學家。
「一開始我拿到大公司offer時很開心,我去買咖啡的時候,身邊的人都在pitch、談投資,我真的是不以為意,後來看了寫Theranos的書《Bad Blood》,發現創辦人伊莉莎白·荷姆斯(Elizabeth Holmes)去的咖啡廳很多我也會去,我突然有種感覺跟所處環境是平行時空。」林郁珊,這才有了後來開頭和David Cheriton相遇的故事,並點燃心中創業的火苗,「可能是身處矽谷的關係,真的是耳濡沫染」。

(Source:AI生成,下同)
創業第一課:不要太相信親朋好友
林郁珊創業的點子萌芽於2023年底,當時生成式AI處於狂熱起飛階段,所以林郁珊認為:既然AI能產圖,那未來時尚就該屬每個人。
Mirror Mirror AI的第一個雛形,是線上個人化時尚雜誌App。打開App,模特兒就是用戶,App會推薦可購買穿搭,並配上已有的衣服,這個點子使林郁珊2024年5月辭職創業。這個帶有浪漫色彩的想法,卻很快受市場無情現實冷卻。
「我這個點子只做了三個月」,林郁珊說,最大打擊來自兩方面:技術與投資人。「當時(2023年夏天)AI技術與現在完全不同,我們找了紐約時裝學院學生測試,發現AI產圖真的很糟,糟透了,我還得向用戶道歉。」
另一個挑戰則是投資人,因為他們對Mirror Mirror AI第一個構想興趣缺缺,當然和市場需求有關。林郁珊坦言,剛開始創業時太執著「自己想做什麼」,卻沒有思考「市場要什麼」,且犯了新手創業家會犯的錯:只問身邊的親朋好友,算是誤判市場訊號,「我的建議就是,絕對不要問親朋好友,他們都瞎支持,哈哈哈。」
兩方面的打擊讓林郁珊體悟到:AI是需要資本和資源的遊戲,如果核心模型無法達到足夠美感與品質,小團隊就缺乏競爭力。
B2B轉型:從「Shining Feature」到無痛整合既有流程
消費者這條路暫時行不通後,Mirror Mirror AI決定轉向可能更強烈需求的商務市場(B2B),為時尚品牌提供AI服務,包括產生社群圖、電商圖及平拍圖。
這次轉型讓林郁珊對垂直產業的痛點,以及新創追尋PMF(產品市場契合度,Product-Market Fit)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她觀察到,科技出身的團隊往往會想出很多「shining feature」(閃亮的解決方案),但時尚業的真實需求往往沒有到達那步,許多品牌只想「降低成本」或「跑快一點」,甚至新創對「降低成本」的想像可能都太浪漫了。
「我之前去一家時尚巨頭的攝影棚,洛杉磯的辦公室就是巨型工廠,把攝影師、模特兒、化妝師全部納入in-house,從模特兒走上棚拍到商品上架,只需24~48小時,是超高效率又低成本的運作流程,比AI新創成本都低,所以很多大廠覺得不如自己做比較快。」林郁珊說。

換句話說,現階段AI新創如果想打入時尚產業,競爭壁壘不在技術本身,而是對垂直產業的理解度。
林郁珊認為,AI模型發展如此快速的今天,小公司資源投入訓練或微調底層模型是巨大的浪費,因此競爭優勢必須放在UI / UX,讓產品能「無痛融入客戶整套workflow」,真正提高客戶日常生產力。
不過,Mirror Mirror AI這時候又踩入創業第二個坑:淪為專案客製化公司。「一開始有大品牌願意談,真的會很興奮,什麼功能都願意做。」林郁珊說,直到後來發現產品多數功能對其他客戶沒有價值之後,團隊才踩煞車。
林郁珊提出AI時代的生存指南:第一,要找到客戶「痛點的共通性」;第二,一定要每天追尋模型的最新狀況,建立判斷力,「簡單判斷是,Google做了什麼那邊就不要再投入了。」
來自a16z「最好的拒絕信」,讓Mirror Mirror AI走入「隱身模式」
但商業模式轉型需要資金,所以Mirror Mirror AI今年4月首次申請a16z的Speedrun計畫,a16z內部類似加速器的孵化計畫,入選早期團隊投資100萬美元,並三個月輔導。
「這次申請失敗了!但是,」林郁珊笑稱,「這是我收過最好的拒絕信」。
這個最好,不僅是來自a16z,也是a16z建議夠詳細。這封信不僅讚賞林郁珊的背景,也指出不足:對定價策略、商業洞察不夠,建議林郁珊找一位更具時尚界經驗的人當共同創辦人,「世界級VC就是不一樣!」林郁珊感嘆。
基於這些反思,林郁珊8月決定再次更換產品方向,不僅得到微軟產品長Aparna Chennapragada、Thinking Machines技術長Barret Zoph等巨頭的天使投資,Zynga任職技術長的友人更告訴他,a16z Speedrun的人叫她回去再試一次。
林郁珊迅速抓住這次反向投奔的機會,從送出申請到獲得投資條件書,過程兩週完成,Mirror Mirror AI成功打動獲得a16z的資金,「我問他們(a16z)為何又要找我們了,對方只說,覺得我是該做這個點子的人。」林郁珊說。
那Mirror Mirror AI最新產品是什麼?林郁珊回答在矽谷很常見:隱身模式(Stealth Mode),也就是暫時不透露產品細節。
「我能說的是,我們看到時尚界不斷出現AI圖等爭議,我想時尚界還沒準備好純粹的產圖技術。所以Mirror Mirror AI第三次方向轉型是走向時尚產業的infra(基礎設施),更像平台。」林郁珊透露,「隱身模式」可避免過早曝光,更專心產品開發和市場需求洞察,尤其更新極快的AI時代,如果太早宣布產品定位,很可能過一季後又要再次轉彎,「如果我在隱身模式下獲得知名創投投資,公布產品的那一刻,還可以製造FOMO,讓那些創投搶著投資。」林郁珊笑說。
現在Mirror Mirror AI已拿到a16z投資了,下一步就是繼續打磨產品。那林郁珊還有沒有模特兒夢想?「其實我後來去簽了一個小經紀公司,」林郁珊笑著說,「我終於被簽了!但根本沒去走過,因為創業太忙了,就當成是完夢的勳章吧。」
(本文由 創業小聚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林郁珊)
文章看完覺得有幫助,何不給我們一個鼓勵
請我們喝杯咖啡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每杯咖啡 65 元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元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 取消 確認從這裡可透過《Google 新聞》追蹤 TechNews